走近新職業:做車與路的“智慧大腦”
北京車網系統集成工程師高景伯——
做車與路的“智慧大腦”(解碼·走近新職業)
核心閱讀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智能道路設施水平快速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新職業也應運而生。
作為一名系統集成工程師,高景伯致力于攻關“車、路、云、網、圖”協同配合中出現的技術問題,讓“聰明的車”與“智慧的路”協同發展。
馬路上,來往車輛川流不息。一輛輛搭載各類傳感器的自動駕駛車輛快速駛過,主駕無人的出租車、自動駕駛配送車等與普通汽車并行。
大屏上,點、線、數實時變化。車輛型號、行駛線路等信息依次顯示,同時感應車輛四周的障礙物、行人。
走進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室內室外,線上線下,交響出一首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之間的智慧交通協奏曲。
而在大屏幕前,一人始終密切關注車輛出行的實時信息,他就是北京車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研究部負責人、系統集成工程師高景伯。
有了聰明的車,還要建智慧的路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潮流。
目前自動駕駛有兩種主流的技術路線: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單車智能指車輛本身具備比較高的感知、決策和控制能力。車路協同則通過網聯、路測等建設,從不同的維度彌補單車智能解決不了的安全問題。”高景伯介紹,智能網聯汽車,就是用智能化+網聯化來實現的高級別自動駕駛。“單車智能+網聯賦能”,也是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目前推廣的主要方向。
為什么單車智能不是最優解?“舉個例子,我們在開車通過路口時,側面容易被大車遮擋形成視野盲區,有人突然出現就非常危險。”高景伯介紹,智能網聯“相當于給車開了透視眼的外掛”。
2020年9月,北京市啟動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北京車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建設和運營單位,圍繞“車、路、云、網、圖”的目標探索各種應用落地場景。高景伯及其團隊負責解決車路云網圖協同配合中出現的技術問題,相當于整個系統的“智慧大腦”。
5個領域協調統籌,絕非易事:“智慧的路”通過全息智能設備,形成對交通狀況的全面感知,路邊布置的多功能綜合桿,將計算數據通過“可靠的網”傳遞給“聰明的車”和“實時的云”,同時更新“精確的圖”。
“整個過程都是代碼對代碼、機器對機器的自動化交流,速度已經達到毫秒級。”高景伯說。
探索全新領域,一步一個腳印
系統集成就好像一個整車廠,高景伯把這項工作比喻成造車:部件都有,怎么去整合,考驗工程師“化零為整”的功夫。
高景伯從車輛工程專業畢業后,從事過系統集成測試、電控系統等工作,一直跟汽車打交道。2019年,在國家大力發展自動駕駛的契機下,35歲的他進入智能網聯領域。
跨界、融合,是行業的關鍵詞,也是團隊的獨特性。車路協同是融合形成的新領域新業態,涉及汽車、通信、電子、交通各方面。車路云算法研究員、軟件開發工程師、安全駕駛測試員,多學科人才聚集成一個年輕的團隊。
工作中,高景伯要與各個行業打交道,“看到一種技術、一個需求的時候,腦海里面要立刻出現,每個模塊的技術特點是什么,邊界在哪里,有什么不足?”他坦然面對自己的“知識盲區”,每個問題都通向一個專業的領域,每次挑戰都是一次知識的更新。
“我們做的是探索性而非流程性的工作,每個人都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團隊負責路側智能化設備項目的同事陳瀚也深有體會,“系統集成的復雜在于,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一的技術。研發中對速度和安全的追求,既要保持平衡,也要不斷遞進。”
事實上,比技術攻關更難的,是探索未知領域。如今,作為中層管理者,高景伯給自己布置了更多“課外作業”,夜深時,他總會思考自己負責的這個領域,未來方向是什么。
“我們在探索一個全新領域,沒有現成公式可套用,只能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高景伯感嘆,新基建正在蓬勃發展,要抓住汽車智能化浪潮,實現這個賽道上的彎道超車,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是非常好的契機,我們必須把握。
心存大海,可納百川,高景伯總覺得自己是一塊海綿,還有太多需要去汲取、去追問,唯有帶著開放與謙虛的心,“始終保持一個意識,那就是終身學習、終身創造。”
未來的車不只是車,還是移動生活空間
未來的自動駕駛是什么模樣?
“理想的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沒有方向盤,也沒有油門、剎車。”高景伯暢想,“它被定義為一個移動生活空間,人們在里邊休閑、娛樂、辦公甚至健身,享受個性化體驗。”他說,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以后通信、交通領域可能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車輛一旦上路就像進入軌道,整個城市的‘大腦’來告訴你怎么走。”
盡管前沿科技聽起來很酷炫,但高景伯有著清醒的認知。無論從科技還是安全的角度上看,自動駕駛都不會在短期內達到理想狀態。“只有通過大量算法訓練反饋,不斷迭代智能化的水平,才能讓AI更聰明。”他一直堅信,機器的目的不是取代人,而是將人們從機械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人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如今,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累計測試里程超過630萬公里,服務人次超30萬,330個數字化智能路口實現全覆蓋;全國多地持續開放自動駕駛道路測試范圍……種種探索,讓汽車智能化內涵愈發豐富,同時為汽車涉及的環境、能源、交通等領域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然而,技術具體落地依舊存在問題。比如,車與路的技術迭代存在發展不匹配的問題,路端設施和云控平臺搭建技術復雜,往往造成“車等路”的局面。一切都在積極地摸索、測試、驗證。高景伯坦言,做研究,并沒有捷徑。
未來有一天,安全員從車里走到車外,智能網聯從示范區普及到更多場景,無人車從單一運輸工具到形態豐富的“第三空間”,逐步迭代的自動駕駛將駛入新的起點。
如今,高景伯在上下班途中,偶爾也會打個無人出租車,看著車輛緩緩地朝自己開過來,他欣喜且篤定,“遵循自動駕駛本身開發、投放的流程,尊重技術迭代的規律,我相信美好的愿景能早日成為現實。”
本報記者 陳圓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