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毛細血管里的大國抗疫
城鄉毛細血管里的大國抗疫
4月11日0-24時,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確診病例1251例,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23295例。受全球第四波疫情的影響,特別是周邊國家及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疫情高位運行,我國“外防輸入”壓力巨大。3月1日至4月11日,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325303例,疫情波及30個省(區、市)。當前,疫情仍在高位運行,波及范圍進一步擴大,防控正處于關鍵緊要時期。
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奧密克戎……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讓防控工作變得異常困難。3月1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王賀勝表示,在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全鏈條精準防控的“動態清零”階段后,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礎,提升疫情防控和早發現的能力。抓早、抓小、抓基礎,這簡單的7個字,對我國疫情防控工作來說是重要考驗。
“動態清零”:抓早、抓小、抓基礎
3月18日,在北京市二環內的一個大雜院——北小街三號院內發現了一例新冠病毒陽性病例。隨后,北小街三號院的相關區域被劃分為封控區和管控區。北小街三號院是平房區,東西向的支線胡同有14條,人口密,僅在封控區的居民就有91戶、198人。
3月31日,北京市本輪疫情的感染者87乘坐G530列車返京,在候車期間與京外確診病例的同車廂密切接觸者去過同一衛生間,該密切接觸者后被確診。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對此分析說,綜合流行病學調查及基因測序結果,初步認為感染者87在京外候車期間感染可能性較大。
被封控起來的大部分居民家里沒有獨立衛生間,居民平時要上的公共廁所被劃到了封控區之外。為了解決居民的需求,東城區調集了5個移動廁所放置在封控區里。保證居民在上廁所期間不被感染,成了防控工作人員的重要工作之一。
3月29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聞超科長的帶領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北小街三號院的封控區內。在一處移動廁所,一名環衛人員正在進行消殺。這名環衛人員告訴記者,每有居民上完廁所,她就進行一次消殺,當天已經記不清消殺了多少次。封控區里共有4名環衛工人專門負責移動廁所的消殺。
根據相關規定,封控區內的居民需要足不出戶,但是平房區居民因為需要出門上廁所,所以無法做到這點。如何實現精準防控?聞超告訴記者,除了保證“一人一消殺”,他們還在封控區內安裝了7個監控攝像頭,以便及時發現院內可能出現的人群聚集。此外,每戶都裝了門磁,有人外出,防控工作人員的手機也可以收到消息提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北小街三號院探訪時發現,胡同交錯縱橫,有的過道非常狹窄,僅能容一人通過,有的過道不見天日,大白天通過也得用手電筒照明。聞超說,本來想裝更多的移動廁所方便居民使用,但是沒地方放了。
上衛生間是一件小事。為了避免“針尖大的窟窿漏過斗大的風”,在基層一線防控工作中,這件小事背后也有一整套方案。
對小事的較真也體現了貫徹“動態清零”政策的決心。3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勢,部署從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
“動態清零”的精髓,一是快速,二是精準。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礎,不追求零感染,但發現一起就“撲滅”一起,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快速和精準的“動態清零”,正是中國控制疫情的“法寶”。
聞超說,他3月19日下午達到封控區時,移動廁所比防控人員先就位了。如果移動廁所需要清掏,接報后,環衛部門在一個小時之內就會達到現場處理。
精準防控背后還有千家萬戶的不同需求。北小街三號院里有一位90歲的獨居老人。老人會把電褥子、電暖氣、電磁爐、臺燈等都插在同一個插線板上。封控期間,因為用電量超負荷,她家曾發生過兩次跳閘。
防控工作人員到老人家里排查出問題后,為她送去了另外一個插線板。聞超說,防控工作者每天都會看望獨居老人,詢問老人需求。此外,防控工作者還為大雜院里的居民疏通過下水道,為居家學習的小學生打印過作業,送孕婦產檢,給慢病病人送藥……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正是體現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中。
應檢盡檢、應隔盡隔下的基層防疫力量
汽車在爬山路時往后滑了3米多!2022年2月13日,湖北省宜昌市五峰縣下了罕見的大雪,五峰縣二醫院公衛科醫生高寧州需要為在家隔離的村民測核酸。山遠路滑,送高寧州的司機提前給車轱轆裝上了防滑鏈,但車依然爬不上積雪的山路。
車子打滑后,即使是多年開山路的司機也不敢繼續往前開了,高寧州只能步行前往村民家中。這一走就走了3個小時,雪最厚的地方沒過了他的膝蓋。需要做核酸檢測的村民譚民偉(化名)是一名海員,所在貨輪常年駛往西班牙、美國、伊拉克等國,返回湖北前,他在上海完成集中隔離,返鄉后還需在家隔離7天,這7天內得完成兩次核酸檢測。
2022年1月8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表示,我國外防輸入壓力進一步加大,要繼續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不折不扣做到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治盡治。
如何做到不折不扣?在基層工作的高寧州用他的實際行動給出了回答。譚民偉的家位于山頂,決定步行前往的高寧州只能一步一步走上去。高寧州這一路上,摔了不少跤。
高寧州出生于1997年,2019年剛工作,這個25歲的小伙子在入職之前沒想到自己所從事的基層公共衛生工作會如此繁忙。今年春節假期,為了給村里的返鄉人員做核酸檢測,高寧州一天都沒有休息,大年初一也是如此。由于村民居住的地方比較分散,一天下來,高寧州只能采集到四五個人的核酸樣本。
到達譚民偉家時,已是下午1點。譚民偉看到高寧州走了這么遠的雪路為自己測核酸,感動地說:“特別特別感謝你,現在你們的工作態度是真的好,國家政策是真的好。我到過很多國家,我為自己國家的體制感到自豪。”
讓譚民偉感到自豪的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從2020年開始,正經歷著一次歷史大考。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遭遇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是對我們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一次嚴峻考驗。為了打好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4萬多名醫務人員毅然奔赴湖北,很多人在萬家團圓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全國范圍內,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沖鋒陷陣,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在全國65萬個城鄉社區日夜值守……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的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也是如此,最終還是要落腳在社區、村莊的每戶人家。
社區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擊疫情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堅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鍵靠社區。村(居)民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以下簡稱“公共衛生委員會”)是組織群眾參與做好社區防控工作的重要力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要求賦予鄉鎮(街道)應急處置權,增強鄉鎮(街道)應急管理能力,其中,對加強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提出明確要求。
2022年1月,民政部、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疾控局共同印發了《關于加強村(居)民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家衛健委基層司監察專員傅衛曾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解釋說,成立公共衛生委員會對強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鄉村(社區)公共衛生體系、加強城鄉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截至2022年1月,全國有24個省(區、市)已經不同程度在村(居)民委員會推進了公共衛生委員會的建設,其中北京、廣東、安徽、甘肅等省(市),已在全省(市)范圍內全面推開了公共衛生委員會的建設。
在今年3月23日舉行的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牟善勇介紹,目前,全省6萬余個村(居)民委員會均已設立了公共衛生委員會,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本土疫情處置工作中,發揮了最基礎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強基層,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一部人類文明史可以說是人類同瘟疫斗爭的歷史。天花、鼠疫、出血熱等重大疾病都造成了駭人聽聞的致死人數和巨大的破壞。進入21世紀,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跨境流動頻繁,病原體快速擴散到全球的條件不斷發展,新發傳染病平均每年出現1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目前還在擴散的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其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
2020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統籌全局、果斷決策,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2020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表明,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與應急管理體系,總體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這里面,有些是體制機制問題,有些是政策落實問題,有些是發展中的問題。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筑牢筑實隔離墻,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他多次提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同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的講話以《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以下簡稱“文章”)為題發表在《求是》雜志上。在文章談到的幾個問題中,第一個就是要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文章指出,要優化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設置,健全以國家、省、市、縣四級疾控中心和各類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骨干,醫療機構為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軍民融合、防治結合的疾控體系,建立上下聯動的分工協作機制;要加強國家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能力建設,強化其技術、能力、人才儲備,發揮領頭雁作用;要健全疾控機構和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職責,夯實聯防聯控的基層基礎。
2021年5月13日10時,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14號,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正式掛牌。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是隸屬國家衛健委管理的副部級機構,將負責制訂傳染病防控及公共衛生監督的政策,指導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規劃指導疫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指導疾控科研體系建設,公共衛生監督管理、傳染病防治監督等。
新機構的成立意味著疾控機構職能從單純預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維護和促進全人群健康轉變,不僅能更好地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組織并調動力量進行防控,還能順應健康發展新趨勢,積極應對人民健康發展新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說,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了中國公共衛生系統的一些不足,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的成立將補齊這一短板。鐘南山表示,新機構的成立意味著防控戰略前移,有利于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
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3月18日,在國新辦就從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關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王賀勝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針對近期全國局部地區發生的多起本土聚集性疫情,會同相關部門加強對疫情重點地區的防控指導,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要求,從嚴從實開展防控工作,堅決采取更加有效、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力爭盡快有效控制局部聚集性疫情,為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會上,有外媒記者提問,中國的“動態清零”總方針在今年上半年是否會改變?王賀勝回答:事實證明,“動態清零”做法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科學規律,路子是對的,效果是好的。盡管“動態清零”的防控措施會對部分地區的生產生活帶來一些影響,但這些影響是短期的、范圍是有限的,應該說,任何防控措施都會有一定的代價,但同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相比,這些代價都是值得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