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西地區新一輪核酸篩查首日,現場有條不紊
浦西地區新一輪核酸篩查首日,現場有條不紊、居民支持配合、采樣科學迅速……地區各級干部、基層一線工作者、醫護人員、志愿者、社區居民等齊心協力
人人付出,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
■有條不紊的背后,是一雙雙熊貓眼、一個個啞喉嚨、一張張寬不足一米的鐵絲網床,以及一個個通宵打電話、沒法睡囫圇覺的不眠之夜
■本報記者茅冠雋 唐燁 周楠 舒抒 吳越
這是一場大仗硬仗,是一次大規模全城動員——
4月1日起,全市范圍內新一輪切塊式、網格化核酸篩查壓茬推進至浦西地區。和第一輪相比,這輪篩查涉及人數更多——約1600萬人,封控管理范圍更大——涉及12個區,各類情況更復雜。
上下同欲者勝。面對最吃勁、最關鍵的疫情防控態勢,地區各級干部、基層一線工作者、醫護人員、志愿者、社區居民等齊心協力,周密推進篩查,細致做好保障,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共同守護上海這座光榮之城。
“綠色通道還是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4月1日至4月5日,核酸采樣是浦西地區的核心“關鍵詞”,相關區域正采取全域靜態管理、全員核酸篩查、全面流調排查、全民清潔消殺等綜合防控措施,盡早實現社會面清零。
位于普陀區宜川路街道的中遠兩灣城,是內環內規模最大的社區,常住人口近5萬人,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壓力和難度可想而知。4月1日,中遠兩灣城的核酸篩查總體平穩有序,居民們保持著2米間隔,非常理解配合。以中遠兩灣城第二居民區為例,從7時30分到13時,第二居民區有2500多位居民完成了核酸檢測。
隊伍中,有一位高中生一邊排隊,一邊打開手機上網課。第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邵建萍看到了,指引他去綠色通道,他卻擺擺手:“我排會兒隊沒關系的,綠色通道還是留給更需要的人吧!”在他的示范下,后面的幾個孩子,都非常自覺地間隔2米依次排隊。
在寶山區友誼路街道,多個居民區早早設好核酸采樣點,居民在志愿者的引導下按樓棟逐一下樓,保持2米間隔有序排隊,遇到突發問題也不慌不忙,沉著冷靜迅速解決。
“昨天晚上已調試過了,但現在突然又出問題。”8時,志愿者小王在核酸檢測開始前對掃碼機做最后檢查,發現故障后立即向街道技術保障志愿者群里的“老法師”求援。志愿者陳先生看到求助信息后立即給小王回電,搞清楚問題后講了解決方案。在陳先生的指導下,小王不到10分鐘就解決了故障。記者了解到,此前友誼路街道招募了一支近30人的技術保障志愿服務隊,為社區核酸檢測提供信息技術支持,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很高興能在社區需要我的時候發揮特長,為大家服務!”
“張老伯,出來做核酸啦!”昨天一大早,青浦區金澤鎮徐李村的田間小路上,一輛載著3名“大白”的電動三輪車緩緩駛過,路邊油菜花盛開正艷。一棟農宅前,三輪車緩緩停下,一位老年村民戴著口罩走到車旁,接受“大白”為他做核酸采樣。
“我們村面積大、外來人口多,大家住得分散,如果集中設點、排隊采樣,一來大為不便,二來也有風險。所以,我們就向村民借了輛電動三輪車,進行流動核酸采樣。”三輪車司機、徐李村黨總支書記蔣曉偉告訴記者。
除了在農村地區,城市社區里也有借助三輪車開展流動采樣的。4月1日,徐匯區斜土路街道迎來一批特殊的“幫手”——20余輛電動三輪車“變身”防疫專用車。
斜土路街道江南新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薛逢喆告訴記者,江南新村小區范圍大,房屋地形復雜,這讓定點核酸采集經常遇到困難。“有居民覺得步行距離太遠,還有居民擔心交叉感染。” 于是,4月1日上午7時,不少電動三輪車開始為轄區內老舊小區提供服務。這些流動核酸采樣車,實現了“居民不動‘大白’動”。
“保藥專班”馬不停蹄送藥忙
嚴格徹底管控確保核酸篩查按時按質完成,同時,還要體現人情味和城市溫度——面對復雜情況,廣大社區干部有底氣有辦法,著力為居民排憂解難。
“我的藥就剩半粒了,再不吃就要出問題了。”4月1日一早,家住嘉定區安亭鎮沁富社區的居民朱先生一大早就打電話給居委會。他有心臟疾病,一直需要服用藥物進行控制,由于小區一直處于“2+12”管控中,他沒法出門配藥,于是就把一粒藥掰成兩半服用,希望能多扛幾天。面對新一輪封控管理,他只能向居委會求助。
8時30分,居委會工作人員撥通了鎮里新成立的“保藥專班”電話。不到一小時,就有工作人員前去取走了朱先生等需要配藥居民的醫保卡。10時30分,所有藥品順利配好,“保藥專班”抵達社區,并由防疫工作人員將藥品交到了朱先生手中。記者了解到,“保藥專班”共有近40名工作人員,配有6輛車,僅4月1日當天,專班就為7個村居、60位居民完成配藥。
“長江小區有孕婦羊水破裂,情況緊急!”4月1日6時40分,長寧區華陽路街道衛生救護組聯絡員趙順怡接到電話。約10分鐘過后,街道救護組成員就來到小區,此時孕婦致電聯系的120轉運車也已到了現場。從撥打完求助電話到孕婦順利轉運,全程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趙順怡告訴記者,此前幾輪核酸篩查和抗原檢測過后,華陽路街道各居民區已完成一輪詳細的居民底數排摸,對核酸篩查期間需要血透、化療的病患和孕產婦的就醫需求進行登記,建立就醫信息庫。一旦發生需要緊急送醫的情況,相關醫療服務保障隊伍就會迅速響應。
封控管理期間,老年人就餐也是街鎮、村居需要重視的問題。4月1日9時30分,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車輪食堂”送餐員蒯本琳準時來到取餐點。他對用餐車仔細進行消毒,清點了前一天晚上確定的客飯數量是否相符、包裝是否完整,盤算好“不走回頭路”的送餐最優路線……這天,他要為轄區內26戶老人送餐。11時,蒯本琳敲開86歲的獨居老人金一帆的家門,送上了包括杭州醬鴨、西紅柿炒蛋、黃瓜炒臘腸、清炒生菜的老年餐。“太豐盛了,我一頓吃不完,正好可以留一些到晚上吃,一天兩頓正餐就解決了!”金老伯說。
“樣樣事情,我們都找她,她最辛苦!”
現場有條不紊、居民支持配合、采樣科學迅速……浦西地區新一輪核酸篩查首日,處處可見這樣的情景。在這背后,則是一雙雙熊貓眼、一個個啞喉嚨、一張張寬不足一米的鐵絲網床,以及一個個通宵打電話、沒法睡囫圇覺的不眠之夜。
“前一晚,我到重點照顧對象家中逐一確認了物資儲備情況:菜夠不夠?藥足不足?大家都點頭了,我才放心。新一輪篩查開始前,我們居委會工作人員都是帶著行李箱上班的——不回家了,隨時準備響應訴求、解決問題。”嘉定區馬陸鎮崇文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潘曉喆是個“90后”姑娘,這段時間忙得日夜顛倒,喉嚨累啞了,說話都費力。崇文社區有千余戶家庭、3000多個居民,居委會工作人員只有7個,其中5個是“90后”。“大戰”當前,這些稚嫩的肩膀毅然將守護小區居民安康、安全的責任扛起。“我們沒菜也找她,沒藥也找她,沒有煤氣也找她,她最辛苦!”居民王文君感慨。
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雖曾面臨艱難時刻,但一代代共產黨人從未畏懼。面對疫情,無數個“潘曉喆”挺身而出、沖鋒陷陣,全社會眾志成城、勠力同心。
3月31日晚,中遠兩灣城4個居委會的干部都搭著行軍床睡在居委會,睡眠時間基本都在4小時內。
“每個樓棟門前的快遞架,再檢查一下是否安全。”“每個‘塊長’今晚再跟志愿者對一下明天做核酸的流程。”“再和大家說一下,垃圾要分類扎緊,按時放在門口”……中遠兩灣城第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惲梅,晚上還在給工作人員做動員部署,忙了好幾天的她,早已累得喉嚨沙啞。在社區干部的感召下,居民們紛紛參與志愿服務,如今中遠兩灣城已有超過1000名居民報名當志愿者,有的居民因年齡大或其他原因做不成志愿者,還有些失望。有人調侃:“在這里,搶志愿者的名額簡直比搶菜還難!”
4月1日一早,前去嘉定工業區葉城五街坊小區送貨的美團外賣小哥張斌發現,在小區門口處的快遞貨架邊擺放著一塊白板,上面寫著一行醒目大字:“快遞騎手能量站”,白板下面的桌子上則擺滿了礦泉水、飲料、八寶粥、面包、餅干等物品,可供快遞員、外賣配送員免費領取。“這些天訂單多,店家也都關門了,我們有時找不到地方吃飯,這個‘能量站’很管用。非常感謝熱心居民!”
“快遞騎手能量站”的發起人是葉城五街坊的居民戴俊海。3月31日下午,戴俊海去小區門口的小賣部采購了一批食品,小賣部老板在得知這些食品要免費提供給快遞員后,只愿意收成本價,還捐贈了兩箱飲料。隨后,葉城五街坊所在的勝辛社區居委會幫忙,布置起了這個“快遞騎手能量站”。“病毒雖然阻隔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卻無法阻隔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我們一定能夠迎來勝利的曙光!”勝辛社區黨支部書記馮堅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