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那些蘊含在外來文化中的先進元素,也已經成功融入中華文化的基因之中,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推動著現代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立足當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大勢所趨,中華文化不僅需要“引進來”,更需要抓住歷史機遇“走出去”。只有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我們才能在與其他文化的對話交流中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從而對當今日益激烈的文化競爭所帶來的嚴峻挑戰給予有力回應。
——————————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論斷,既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又是我們黨強烈文化擔當和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明確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推進文化傳承發展和繁榮興盛的根本要求,為新時代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共產黨作為擁有高度文化自覺的執政黨,在100余年的奮斗中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并將其作為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治國理政的全過程。當前,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現實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目標要求,將文化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進行分析和考察,凸顯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障。新時代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從以下3個方面著力。
固傳統之根本,凝自信之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我們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正是源于我國歷史悠久、獨一無二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精華和價值理念,無不深深地浸潤到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為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集中表達,并以其強大而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影響著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國家的統一。這種獨特的文化,注定了我們必然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其所孕育的中華民族最深層的力量,也必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最深厚的文化支撐。
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我們找到了自身文化的價值,看到了自身文化生命力的生機,也更加堅定了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曾用三個“事關”——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闡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具有堅守的定力,牢固中華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才能將文化優勢轉變為凝聚力,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才能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產生巨大的創造力。因而,勇擔新的文化使命,不僅要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與魂,而且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從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增強精神動力。
集內外之所長,賦大國之風采
如何對待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經久不衰,就在于其具有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傳統,在與其他文明不斷交流的過程中逐步豐富、成熟、壯大。在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在開放中成長、在包容中發展、在借鑒中豐富,秉持開放包容、堅持交流互鑒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本質要求。那些蘊含在外來文化中的先進元素,也已經成功融入中華文化的基因之中,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推動著現代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立足當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大勢所趨,中華文化不僅需要“引進來”,更需要抓住歷史機遇“走出去”。只有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我們才能在與其他文化的對話交流中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從而對當今日益激烈的文化競爭所帶來的嚴峻挑戰給予有力回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就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只有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元素,才會更豐富、更博大,從而具備更旺盛的生命力。對待一切中外的文化遺產,不能割裂歷史,也不能脫離人民,既要給予它們一定的歷史地位,學習前人的所知所得,也要立足現實、立足本國,對其進行歷史性的反思和改造,使之為今所用、為中所用,以此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必須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對于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學習借鑒,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將其打上中國烙印、賦予中國風采,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守文化之正道,創時代之新局
守得正道,才能創出新篇。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傳統與當代的最佳結合,既繼承傳統又推陳出新,既堅守正道又創出新篇。所謂“守正”,在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動搖。所謂“創新”,在于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以滿腔熱情對待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理論新思想新觀念。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始終牢固堅持守正創新這一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發展的經驗規律,并不斷在實踐中踐行這一規律。勇擔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要堅持守正為本,不斷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武裝全黨,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要堅持創新為要,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之獲得適應現實發展需要的新元素,從而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做到守正創新,自覺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的文化使命,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積聚精神之力。
(作者劉宏偉系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紫嫣系該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網絡教育名師培育計劃”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宏偉 李紫嫣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