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歸自然的普氏野馬現在走到哪里了?它們做了些什么?
昨天(16日)上午,在甘肅省敦煌市的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批普氏野馬自然放歸野外?,F在離昨天上午第一批野馬放歸已經過去了30多個小時,這些第一次進入純野外環境的野馬現在走到哪里了?在這30多個小時里,它們做了些什么呢?
總臺記者 安文劍:我們現在位于距離昨天的放歸點大概五公里的地方。在我們來到這里之前看到了有八匹野馬的馬群在圍欄外活動,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其中有三匹馬很有可能就是昨天最早沖出圍欄的三匹。
總臺記者 安文劍:為了掌握放歸野馬的活動軌跡,保護區工作人員給部分野馬戴上了電子項圈,每一小時發送一次位置信息。昨天8時開始,戴著4號項圈的野馬沖出了圍欄。到了昨天中午,馬停止了前進,不斷徘徊。到了20時以后,馬群開始返回半散放區。但是為了防止散放區內的野馬跑出來,同時也擔心放歸的野馬回到舊的棲息地,保護區已經把圍欄重新攔起來了,因此這群野馬一直沿著圍欄活動。到今天5時,馬群短暫離開了圍欄。到了9時,馬群又開始向圍欄活動,目前還一直在反復嘗試。
為什么這些野馬會想回到半散放區?
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胡德夫:普氏野馬是有著很強的領地意識的動物,水源、食物、隱蔽是領地內非常重要的生存要素。這批野馬放歸以后,路途中并沒有比較好的食物和水源條件,所以它們必然想回到半散放圍欄,這是非常正常的行為,而且這個行為可能還會往復幾次,直到找到新的合適的領地才能結束。
總臺記者 安文劍:戴有3號項圈的野馬活動軌跡很不一樣,昨天8時開始,這匹野馬就開始了西行之路。到了12時,它放慢了腳步,一直到16時,它的活動距離并不遠。16時以后,這匹野馬繼續西行,大馬迷兔濕地就在它的西南方向,距離六七公里左右。
兩批野馬選擇的路徑為什么會差異這么大?
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胡德夫:普氏野馬每個個體都有個性特征,有的馬膽子小,有的馬膽子大,生理上有的應激強,有的應激弱,有的易疲勞,有的體力更好,不同的個性就會表現在野馬的探索行為上,有的探索得遠一些,有的近一些,不同個體探索空間范圍不一樣。
總臺記者 安文劍:昨天放歸的19匹野馬已經在野外環境度過了第一個晚上,不同的野馬選擇了不同的行進方向,有的老馬識途想回到以前的家,有的還在向寬廣天地前行,這些都是野馬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方式。而普氏野馬對大自然的探知,以及人類對普氏野馬的認知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