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共青團幫青年就業創業排憂解難 “青引力”為城市聚才引智
拿出用竹簽串好的魷魚,用刷子淋上自制醬料,經過壓板的反復按壓煎烤,魷魚烤串兒在鐵板上“滋滋”作響、香辣味兒撲鼻而來。在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敬德街青年夜市,“魷遇”攤位的收款提示音不時響起。
24歲的攤主申春揚今年4月入駐夜市以來,月均收入兩萬多元,生意最好的一個月純收入有4萬多元。他說:“這多虧了青年創業扶持計劃。”
這項扶持計劃是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團銀川市委以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為契機實施的“青引力”計劃舉措之一。最近幾個月,團銀川市委千方百計為青年就業創業排憂解難、為首府凝聚青年人才,力促城市發展。
扶持青年創業為城市增添煙火氣
申春揚高中畢業后沒再上學,當過銷售、送過外賣。他不甘心一輩子打工,夢想能自己創業,也物色過一些店鋪,近5萬元的年租金讓他望而卻步。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團銀川市委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把如何深化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業工作作為調研重點。他們組織團干部到個體創業青年集中的街區走訪座談,了解到年輕人的創業困難主要集中在項目選擇和啟動資金,最終確定在興慶區敬德街夜市試點,推出青年創業扶持計劃。
“當時聽了就很心動。”得知有創業扶持,申春揚專門去了一趟敬德街夜市,聯系團興慶區委和負責運營的公司,很快就辦好了創業入駐孵化手續。
4月的一天,春暖花開,申春揚的烤魷魚攤開火營業了。按照扶持計劃細則,店鋪的設計裝飾、油煙凈化器、鐵板、操作臺、冰箱等都是免費的,“就連包裝袋,也是夜市街統一設計、免費送的”。
創業以來,申春揚每天從下午4點營業到深夜12點。燒烤、包裝、收銀,都是他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會找家人來幫忙”。沒顧客的間隙,他就拍攝發布一些短視頻,推廣自己的攤位。
團銀川市委青發部部長楊柳青介紹,青年創業扶持計劃主打“0費用開一家自己的小店”,但背后有激勵機制。經商定,夜市街運營方根據創業青年的攤位經營情況,評估孵化期限。孵化期內,免收租金和管理費。月營業額穩定并達到一定標準,視為孵化成功。創業青年從營業額中向運營方逐步返還設備費用。
申春揚用兩個月時間完成了創業孵化,“這些扶持政策幫了我的大忙。目前這里還缺手工品相好的餐飲攤點,希望有創業想法的青年加入敬德街夜市。”
在西北省份經營戶外夜市,秋冬季降溫是不利因素。為此,團銀川市委與運營方商定,對青年創業店鋪的品類作出“競業保護”規定,同類項目限定1家經營。“近半年積累了一些老顧客,我不愁秋冬季的銷量。”申春揚說。
楊柳青介紹,截至目前,敬德街夜市青年創業扶持計劃第一期已孵化5家青年創業小店,運營良好、經營穩定。“下一步,將爭取孵化10家以上,并助力他們推廣宣傳小店品牌。”
以賽促建激發青年創新活力
“年輕人投身農業領域創新創業,技術、人才、融資是‘三座大山’。”今年37歲的李曉飛從浙江大學畢業后,回家鄉銀川參與創辦了兩家農業科技公司。
2021年,他與創業合伙人馬迪籌備實施“閩寧鎮農光互補一體化科技綠色種植基地項目”,但創新之路走得并不輕松,“就拿架設新能源設備來說,工程復雜,且產出收益未知,要花大量成本說服村集體和村民。目前正在立項環節。”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團銀川市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將“青引力”促雙創工作確定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抓手。
團銀川市委書記馬小平和團干部多次與在銀川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留學回國人員、高校畢業生以及在校大學生等青年群體聊近況、問需求。
他們了解到,像李曉飛這樣的寧夏籍青年,從創業生態更優渥的城市返回西北家鄉創業,要過心理關;在專業領域做出一定成績,并得到業界認可,更要過資金關、技術關。
為此,團銀川市委今年積極聯合自治區就業與創業服務局、銀川市人社局、銀川市總工會、銀川市就創中心,組織李曉飛等年輕創客參加銀川市青年創業創新大賽,以賽帶創、以賽促建,讓他們有機會展現創新智慧、釋放創造潛能。
7月上旬,李曉飛和馬迪帶著“閩寧鎮農光互補一體化科技綠色種植基地項目”,站上了銀川市第十二屆青年創業創新大賽的舞臺。他們借助信息技術,給智能溫室大棚架設光伏新能源設備,實現了并網發電。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產業振興。農光互補一體化能增加農業生產收益。”李曉飛介紹,參賽項目的創新設想是,在智能光伏基地種植人參、三七等高附加值產品,走“觀光采摘+科普基地+研學/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歷經路演、評委問答、現場答辯,8月10日,李曉飛和馬迪的創業管理、營銷管理、財務分析、團隊合作贏得了評委的肯定,獲創業組二等獎和1萬元獎金,“拿到這筆錢后,計劃把項目往前推進一步,邀請專家到閩寧鎮開展實地技術指導。”
賽后,楊柳青根據大賽政策,向李曉飛推介了“青農貸”資金扶持項目。
“這次參加創業創新大賽,提升了自己項目的業內知曉度,也得到了專家的技術指導,還對接到兩家有農業創新合作意向的伙伴。”李曉飛說,我能感受到團組織的關懷和銀川市良好的創業氛圍,“希望未來增設人才服務港,一站式辦理人才引進與認定手續。”
持續向青年學子釋放引才聚才信號
今年6月底至7月初,寧夏迎來了50多支自治區外高校的“三下鄉”“返家鄉”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其中很多隊員是寧夏籍學子。
團銀川市委通過與這些青年學子交流了解到,大家都很關心家鄉的發展情況,但缺乏全面了解家鄉就業崗位、創業政策信息的平臺,甚至有畢業生錯過了一些機會。還有些學子希望在寒暑假或畢業前,參加家鄉的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研學活動和實習鍛煉,但參與渠道不太暢通。
為積極服務青年學子成長成才,團銀川市委聯合銀川市委人才工作局在8月4日建立并啟用了首批50座銀川“青引力”高校聯絡站,每個站設站長、副站長各1名,打通聯系青年的“最后一公里”。
20歲的李美涵就讀于華僑大學文學院202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高中畢業于銀川市第二中學,7月初看到招募信息,就向團銀川市委遞交了申請,被確定為聯絡站站長。
李美涵在大學擔任班長,經常參與學生活動,“相信自己能統籌規劃好聯絡站的工作,當好團銀川市委和華僑大學寧夏籍學子的‘溝通紐帶’。”
8月以來,她建了聯絡站QQ群和微信群,及時發布銀川的一些實習、就業信息。
團銀川市委副書記馬迎聰介紹說,未來,團銀川市委將依托“青引力”高校聯絡站,組織開展寒暑期家鄉發展觀摩、“返家鄉”社會實踐、政務見習、企業實習等活動,以此凝聚寧夏籍學子和想來寧夏就業創業的學子。讓他們深入了解銀川,進而能留在銀川就業。團組織還將提供更多服務,努力讓銀川成為青年愿意來、高興留、有預期的城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