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公益:打造支教新業態
黨史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美育課、音樂課、陽光體育課……暑假伊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疏勤縣張騫社區的孩子如期與線上支教的老師相會,延續3年來建立的深厚情誼。3年間,孩子們變化明顯,有的長了一大截兒、有的戴上了眼鏡、有的小女孩兒留了長辮子……可是孩子們的活潑好動、禮貌熱情還有臉上的笑容依舊沒有變。
第三次招募志愿者赴邊疆暑期支教,志愿者們踴躍報名、積極籌備,組建了青島大學青年志愿者聯合會志愿服務隊和青島大學“圓夢·振興”志愿服務隊,團隊成員均通過前期專業教學培訓,專業構成合理,教學經驗豐富。在乘坐近55個小時火車后,從青島出發的19名團隊師生如期到達喀什支教點,完成支教赴約。
特色課程、互動教學,支教模式日趨完善
借助互聯網和七海公益云支教平臺(www.7haigongyi.com),志愿者們克服了傳統支教活動時間短、招募難、教學方式單一等不足,搭建起“素質教育+特色課程+公益援助”為主要內容的課程體系,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為受助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點單服務和多樣化的特色教學內容。自2021年11月以來,以七海公益云支教平臺為依托,志愿者們通過互聯網與邊疆兒童同畫一幅畫、同唱一首歌、同吟一首詩,實現很好的育人效果。然而,線上支教在教學互動、教學成效等方面也有其不足。
志愿者徐子雯發現,“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上,許多維吾爾族學生的字詞發音不標準,由于互動性不足,許多好的教具和教學方法難以運用,導致線上教學效果不理想。”為補齊線上支教的不足,延伸服務形式,提升支教體驗,七海公益云支教團隊不斷完善支教模式,形成了“1+2+3+N”的大學生支教新模式。即1個七海公益云支教平臺,學期中線上教學和寒暑期線下教學兩種支教方式,實現了政府、學校和受助學生間的精準對接、精準匹配、精準教學,并鏈接N種優質教育資源的嫁接,以模式的完善實現支教服務的提質升級。受助學生努爾艾斯瑪的媽媽說:“非常感謝七海公益·魯喀專項活動,讓孩子學到了很多知識,變得更加開朗,孩子經常把自己的美術課作品給我們看,我們真替他開心。”
旅游推介、助農拓銷,服務領域不斷延展
2023年暑假,來自山東省22所高校的500名大學生志愿者再度前往新疆喀什開展“魯喀專項”志愿支教活動。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志愿者隊伍在專業和學歷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志愿者中既有小學教育、體育教育等教育類志愿者,也有智慧農業、森林保護等農學類志愿者,還有中醫學、臨床醫學等醫學類志愿者。志愿者的學歷層次涵蓋大專至博士。在完成支教任務的同時,志愿者們發揮專業特長,聚焦鄉村振興,走進田間地頭開展走訪調研,實現支教與專業實踐相結合。
志愿者發現,當地村民面臨農產品滯銷的困境。據當地村民介紹,“自家種了很多西瓜不能及時銷售,加之天氣炎熱,很多來不及采摘就爛在了地里,很是可惜”。經過多方調研,志愿者發現,當地還面臨農戶年齡偏高、銷售信息不暢、銷售渠道單一等問題,很多村民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農產品賣出去,導致大量農產品滯銷。針對這一問題,志愿者們主動走近農戶,走進農田,用短視頻拍攝發布農產品宣介視頻,與當地農戶共同直播,讓更多消費者看到了新疆優質、有特色的農產品,成功幫助當地企業和農戶線上推廣農產品20噸,達成意向協議50萬元,增加了收入。
與此同時,七海公益云支教平臺還積極與當地文旅部門溝通,通過組織志愿服務團隊打卡特色旅游景點、標志性建筑,拍攝發布視頻的方式開展喀什旅游目的地推介活動。在志愿者們拍攝的轉場視頻中,喀什古城、香妃園、喀什大巴扎、喀什博物館等展現出的厚重歷史與志愿者們的青春氣息完美融合,引來無數網友的點贊與好評。
多方支持、凝心聚力,共筑民族團結根基
目前,七海公益云支教志愿項目已得到了山東和新疆各級領導、學生和家長的充分認可。項目與山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揮部、共青團山東省委和山東省青年志愿者協會達成長期合作。同時,各高校團委和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分步招募、從嚴選拔,認真做好本校志愿服務團隊的籌備組建和管理服務工作。“山東省內3萬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其中,依托七海公益云支教網絡平臺累計為新疆中小學生提供志愿支教服務30余萬小時。今年是項目開展的第三年,服務范圍、受助人數再創新高,服務內容也較之前更為豐富。”青島大學青年志愿者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七海公益云支教創始人徐國輝說。
據介紹,七海公益云支教志愿團隊將不斷完善項目管理,從制度安排、組織搭建、課程完善及志愿者管理4個方面重點發力,規范項目運營,建立完善的組織管理機制、制度保障機制、結對幫扶機制,重視特色課程的開發、應用、推廣,并且全過程做好志愿者的管理、培育、關懷、發展等工作,形成志愿支教的合力,為新時代志愿服務工作的推進提供更多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通訊員 徐子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