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資源沉下去,醫療水平提起來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國家衛健委將我國宣傳主題定為“優質資源下沉,人人享有健康”。按照大病重病在本省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在市縣解決、日常頭疼腦熱在鄉村解決的目標,我國已設置13個國家醫學中心,布局建設76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進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
在世界衛生日主題活動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將全面加強基層衛生健康管理,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進一步加強分工合作、區域協同、上下聯動,促進分級診療,讓廣大人民群眾就近獲得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
先進診療技術要“帶著泥土”移植
作為一名“組團式”醫療援藏專家,北京天壇醫院ICU醫生陳光強回憶起了去年支援西藏的工作經歷。當時,他在接診一位腦出血腎功能衰竭的孕婦時,驚喜發現自己曾帶過的徒弟竟能獨自處理,并且處理得非常到位。
回想6年前,陳光強剛到受援醫院的重癥醫學科是略有失望的——一個剛成立不到兩個月的新科室,雖然基本設備比較齊全,但病房沒病人,兄弟科室也不信任這個新科室的能力。
“重癥醫學科能為兄弟科室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陳光強手把手地傳授自己的“看家本領”,因為危重患者病情發展快,從只能時刻在病房指導治療,甚至只能在挨近病床的辦公室用睡袋休息,到一年后終于擺脫睡袋到宿舍睡個“踏實覺”,他見證了這家醫院從不熟練到有足夠信心收治疑難急癥病人、開展高難度手術的過程。
將先進診療技術“帶著泥土”移植,變“輸血”為“造血”,才能真正避免病人冒著生命危險長途跋涉轉院治療。對此,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韓丁感同身受:“援藏醫療隊不以診治多少例‘首例’疑難疾病、成功救治多少危重患者自豪,而以當地同仁能獨立常規開展多少項新技術、新項目為驕傲。”截至2022年,通過組團幫扶,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先后獲批了8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成立了18省級質控中心,獲批了24個專科培訓基地,輻射帶動了西藏7地市和74家縣醫院,全面提升了醫療水平、質量和安全。
多年來,“組團式”援藏醫療隊、“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志愿服務總隊和鄉村醫生等一直活躍在臨床、基層一線,為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巨大貢獻。來自國家衛健委提供的數據顯示,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以來,已向西藏、新疆選派高水平醫療人才2500余名,為西藏、新疆幫帶醫療團隊千余個、醫務人員5800余名,精準培養不同層次醫療骨干1萬余名,有計劃有步驟接收4000余名醫務人員到對應的支援醫院培訓進修,當地醫務人員整體素質得到顯著提升。
來的都是“實打實”的專家
基層醫療衛生事關億萬群眾身體健康。“縣醫院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很多急癥、危重癥患者在轉運的路上,因為路途遙遠會導致一條生命瞬間失去。”青海省黃南州澤庫縣人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馬文義感慨地說,這也是他們為何花很大氣力在急救方面做大量努力的原因。
“縣醫院向上連接國家和省、市‘三根天線’,向下可以打通鄉、村和家庭醫生‘三個環節’。”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民醫院院長董永凱打了這樣一個比方。為了提升縣級醫院的醫療水平,萬榮縣人民醫院采取了“醫聯體龍頭帶動、專科聯盟共建共享、遠程會診科技加持、拔尖人才培訓引進”等措施。“目前我們可治療病種增加到600余種,不僅一般病可及時診治,急性肺栓塞等疑難病也實現了不出縣救治,縣域醫療服務水平得到質的提升。”
2021年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監測顯示,縣域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占比55.13%,比2019年提高2.32個百分點。
在四渡赤水戰役的主戰場,革命老區習水縣在2019年成為國家縣域醫共體試點縣。“制定政府、衛健部門、醫共體三方的權責清單,將人財物管理權限下放到醫共體牽頭醫院。” 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委副書記、縣長冉崇慶介紹了具體做法,積極探索兩家縣級醫院為龍頭,5家中心鄉鎮衛生院為醫療次中心,輻射帶動其他邊遠鄉鎮衛生院梯次發展的縣域醫共體建設模式,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有序推進分級診療制度落地見效。“目前,縣域內就診率已經達到92.6%。”
“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我們已經逐步向區域醫療中心的依托醫院派駐臨床專家。”北京天壇醫院黨委書記管仲軍介紹,醫院選派多位“實打實”的神經學科專家,到基層開設專家門診,進行手術會診、聯合查房等,把高水平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送到基層,讓神經系統疾病的疑難重癥患者可在當地得到治療。
李斌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在健康扶貧工作中,我國將加強縣醫院的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組織了1007家城市三級醫院對口幫扶832個脫貧縣的172家的縣級醫院,實現每個脫貧縣至少有1家公立醫院,98%的脫貧縣至少有1所二級及以上醫院。
“離得近”,所以“走得近”
湖北省黃梅縣孔壟鎮邢圩村,村衛生室有兩層樓。幾乎每天清晨,各式小轎車、三輪車、電瓶車就會陸續停在門前,人們一個接一個走進村衛生室求醫問藥。
對邢圩村鄉村醫生邢錦輝來說,因為“離得近”,所以“走得近”。鄉村醫生是基層醫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去年年底,他們村衛生室發熱患者就診人數,最多一天達到了236人。
鄉村醫生是最基層的衛生健康工作者,他們直接為村民提供診療服務,也是公共衛生服務普及到鄉村的重要力量。這些年,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網絡不斷健全,基層診療量占比長期保持在50%以上,全國建有各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近98萬個,衛生人員超過440萬人,實現街道、社區,鄉鎮、村屯全覆蓋。
不僅如此,我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絡不斷健全,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基本實現所有地市和縣(市、區)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不斷增強。
基層留住患者的關鍵是提高醫療水平。我國通過多種措施壯大基層衛生人員隊伍,招收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7萬余名,其中3.5萬人已到基層服務。他們開展的健康宣教、帶教查房等活動,把健康知識、健康理念融入群眾生活,真正讓健康貼近百姓、服務百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