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秧苗“坐上電梯” 農機裝備“上新”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見習記者 袁潔)一排排綠色的秧苗坐上“14層的電梯”,輪番接受光照和滴灌。5月31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位于安徽六安市金安區木廠鎮石閘村的智能化、工廠化育秧中心,正在作業的循環往復運動式育秧苗設備引人注目。
單臺育秧機有14層,共含3000多個秧盤,并配有水肥藥精準滴灌系統。 “該機器今年春天才投入使用,單機單批次可育水稻秧苗近200畝,用時5天。如果是傳統的室外人工育秧,1畝面積的土地里只能育出70到100畝的可用秧苗,還需要投入數十人的人力。”一旁,安徽省揚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宗奇向記者算了一筆賬,30臺機器一齊發力,春季總育秧的可用面積為3.15萬畝。
木南園區地處金安區北部,跨4個鄉鎮、16個村、1個國營農場,面積約10萬畝,2009年啟動建設,經過10多年努力,產業發展初具規模。2022年,園區實現總產值37億元。
擁有71734畝耕地的木廠鎮就地處這座產業園的“核心區”。淠東干渠由南向北穿木廠鎮而過,資源得天獨厚、地勢平坦。“在沒有大規模推廣農業科技裝備之前,土地規模化種植率不高,種植成本和單位面積產出不成比例,影響群眾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金安區木廠鎮黨委書記邵宇是位“90后”,來到鎮上工作以后,他一直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想點子。
近年來,木廠鎮和木南園區主推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不斷引入農機設備,目前,全鎮共有育秧中心7家,年育秧能力達7萬畝左右;共有插秧機、開溝機等各類機械設備380余臺。
“這些年,鎮上主導產業突出、特色產業鮮明,產業鏈條雛形已現。”最讓邵宇開心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新農人回鄉從事經營管理和農業生產,“‘三農’廣闊舞臺,青年大有可為”。
事實上,整個六安市都在提升糧食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育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農機服務中心建設。截至目前,全市新建育秧中心124家、累計181家,穩步推進糧食生產精耕細作。
此外,六安不斷發展壯大農業特色產業,圍繞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皖西白鵝、霍壽黑豬、皖西麻黃雞、小龍蝦等特色產業擴規模、提標準。今年一季度,全市八大特色產業綜合產值148.61億元,同比增長10.2%。(視頻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拍攝制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