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開朗、更自信、更陽光——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家庭子女現狀素描
新華社貴陽5月31日電 題:更開朗、更自信、更陽光——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家庭子女現狀素描
新華社記者鄭明鴻
“文源在黔東南州第一屆中小學生勞動技能競賽上拿了一等獎,后面還要去省里面參加比賽。”5月30日,韋陸妹下班回到家不久,就接到了女兒班主任打來的報喜電話。掛斷電話后,她和女兒楊文源都開心地笑了。
今年42歲的韋陸妹,2018年和家人一起,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平永鎮搬到榕江縣城,一家四口分得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屋。她和丈夫在安置點旁的工業園區找到了工作,家中有了穩定的收入。但最令她開心的,是女兒楊文源的成長。
在韋陸妹的印象中,剛搬到縣城時,楊文源膽子小,不愛說話。現在,楊文源開朗了很多,也懂事了很多。
目前,楊文源在榕江縣古州鎮第四小學上四年級。廠里工作忙,韋陸妹去女兒學校的次數不多,但每次去都有老師對她說,楊文源在學校表現很好,經常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還拿了不少獎,這讓她很高興。
韋陸妹說,每天下班回到家,女兒都會跑過來給她拿出拖鞋。看見女兒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有時還會做好飯菜等大人們回家,她覺得很欣慰。“她越來越懂事了,像個小大人一樣,學習和生活都不用我們操心,還會替我們分擔家務。”
貴州省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數最多的省份。為滿足適齡搬遷家庭子女的就學需求,貴州省在充分統籌共享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周邊原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累計投入資金181億余元,改擴建安置點配套學校669所,新增學位43萬余個,實現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教育配套全覆蓋。
“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記者走訪貴州多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采訪老師、家長和學生發現,易地扶貧搬遷家庭子女正變得更開朗、更自信、更陽光,充滿朝氣,大部分學生身上已全然不見最初的內斂和羞澀。
“他們剛來的時候,有的學生衛生習慣、行為習慣不好,我們就手把手地教,幫助他們改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義龍新區新市民第二小學語文教師李育秀說,如今,絕大多數學生的行為習慣都很好,性格也變開朗了,更懂禮貌了。
14歲的劉芳,2018年和母親、姐姐一起,搬遷到遵義市匯川區高坪街道學堂堡社區。“搬過來后,社區對面就是學校,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走1個多小時山路去上學了。”
劉芳告訴記者,搬到縣城后,母親在社區旁的養老院找到一份工作,不用再到外面打零工。每天放學回家都能見到母親,這讓她感到開心,“以前有時要一個月才能見一次,姐姐也在外面讀書,很多時候就我一個人在家。”
2021年,她到貴陽參加演講比賽,由于缺少經驗,只得了優秀獎,但她仍開心不已,“我以前很內向,不敢上臺,那次比賽后,我更敢于接觸新鮮事物,也更愿意認識新朋友了,這種感覺很美妙。”
去年,劉芳的姐姐成功專升本。今年6月,她即將參加中考。她希望自己能考個好點的高中,以后再考個好點的大學,畢業后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賺錢回報母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