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新農人“智慧”備春耕
用數據代替經驗、設備代替人力,建設年輕化的新農人團隊。
今年春耕,吉林省大安市海坨鄉智慧農場的水稻種植面積將從7500畝擴大到1.5萬畝。面積擴大了,管理人員卻少了,預計可以縮減到10-20人。
這一切都得益于“智慧”兩個字。5G信號全覆蓋是這片大田的“標配”。這里有智能農田管理系統、智能灌溉系統,還有無人插秧機、無人植保機、無人收割機等無人化機械設備。
在吉林省這片黑土地上,如何改造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縮減人力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成為越來越多新農人關心的事。
2022年10月,吉林省政府發布了《關于智慧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十四五”期間,要完成省市縣鄉村五級數字農業農村云平臺(以下簡稱“吉農云”)的搭建,基本建成黑土地保護“一張圖”、高標準農田“一張網”、耕地后備資源“一張圖”,初步實現種業資源管理數字化、農業機械智能化等8個場景應用。
借力好政策,抓住好時機。近年來,吉林省很多涉農企業圍繞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研發和推廣數字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的應用。在一場改造傳統農業的進程中,新農人成為先行先試者。
在辦公室里就能干農活
最近,在大安市海坨鄉智慧農場,田間技術人員正忙著安裝調試智能灌溉設備、自動測評土地鹽堿度的儀器和無人機等設備,為春耕做準備。
這個智慧農場是90后新農人葛艷俊團隊的智慧農業“試驗田”。大學畢業后,葛艷俊在北京的互聯網行業工作過多年。后來,看到鄉村振興戰略和智慧農業發展的契機,成長在農村的葛艷俊決定返鄉創業,專注于研發智慧農業設施。
葛艷俊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近年來,這支年輕的團隊自主開發出農田管理系統、智能灌溉系統、渠道流量檢測儀、田間自動監測儀等諸多數字化、智能化農業設施。在研發和推廣智慧農業設備的同時,葛艷俊把自主研發的智能設備應用到了自己團隊打造的智慧農場里。
在海坨鄉智慧稻田里,一條望不到頭的綠色水渠格外顯眼。與傳統稻田用于灌溉的水泥渠或土渠不同,這條綠色水渠是玻璃纖維復合材料打造,有更強的耐腐蝕和抗拉伸性,使用壽命可達20年左右。更重要的是,這條綠色水渠安裝有智能控水閘。水閘上設置有進、出水傳感器,管理人員在任意距離之外都可以通過手機軟件設置水閘高度、進行開關閘操作。
以往稻田灌溉是憑經驗,現在可以通過監測數據,進行精準灌溉。葛艷俊介紹,為了做到精準灌溉,在田間地頭,還設置有水渠流量監測儀。這個儀器上配備有PH值、壓力水位、水溫等多個傳感器,每10分鐘上傳一次數據到服務器。服務器則根據數據情況,提示是否需要灌溉,這樣避免了大水漫灌,又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
而智能化的農田管理系統,則是通過標準農事、標準模板、標準種植數據來指導種植。每天,葛艷俊都能從手機軟件看到系統自動下發的任務,只需點擊確認鍵即可。智慧農場里還有智能模擬操作臺,可以遠程駕駛旋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多種無人農機。駕駛人員坐在操作臺邊,按幾個按鈕,就可以讓無人駕駛的農機在田間勞作。
“用數據代替經驗、設備代替人力,建設年輕化的新農人團隊。”葛艷俊說,希望未來干農活就像打游戲一樣,坐在辦公室里吹著空調、喝著咖啡就能把農活干了。事實上,這樣的愿望已經開始在海坨鄉智慧農場里一步步實現。葛艷俊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把這樣的智慧農場向更多城市推廣。
用科技改造傳統農業
在吉林省大安市兆豐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武在洲已經為春耕忙碌了1個月。今年,他準備在鹽堿地上種8000畝水稻。以前,武在洲用傳統的水洗鹽土辦法改造鹽堿地,效果不明顯。后來在高校農學專家的幫助下,他學會了良田、良種、良法的高效治理模式。有了新技術,武在洲開始逐年擴大改造鹽堿地的規模,把鹽堿地變成了高產稻田。
“現在種地再也不是扛著鋤頭、彎著腰了。”武在洲說,用科技改造鹽堿地,更要依靠智能設備提高農事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眼下,他正忙著用育苗機育苗,調試去年采購的3臺新款無人機,為春耕時噴藥和撒肥做好準備。
在四平市鐵東區,新農人利用吉林省農業農村廳開發的“吉農云”數字平臺的科技視頻來備春耕。春耕前,“吉農云”的大數據專家針對本地種植合作社情況,設計出一套包含地塊規劃、種植方式規劃、品種規劃等多方面的科學種植規劃方案。利用這個數字化平臺,農戶可及時獲取有關農業生產的全方位指導,實現糧食生產科學化、精準化。
四平市永發合作社理事長王大勇是“吉農云”的忠實用戶和受益者。當下,他已經把118臺現代化農機都安裝了智能化檢測設備。去年,王大勇就對合作社的農業機械、作業調度、人財物管理等進行了全面數字化改造升級,打造成智慧農場模式。
王大勇介紹,在這樣的智能化模式下,可以對地塊進行分區,在農機作業路線、作業質量、任務分工等方面能更加便捷和高效。他算了一筆賬,通過科學監測,僅測土施肥一項,合作社一年就可以節省10萬元。
做智慧農業的先行先試者
在吉林省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正忙著和社員一起選購新品玉米種子,修整農機具。韓鳳香是80后,大學畢業后返鄉創辦了農機農民合作社,從農業“門外漢”成長為高級農技師。
在合作社的玉米大田里,配備有智能氣象監測站。每天,韓鳳香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大田的土壤水分和溫度、空氣溫度和濕度、雨量、風向等指數。不僅如此,智能氣象站還有春播專報、干旱監測、蟲情提醒等多項功能。播種、灑藥、除草等生產環節都需要選對天氣,這個氣象站可以幫韓鳳香作出精準判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時,提到“五年來,我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持續抓緊抓好農業生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韓鳳香當時在現場聽到這段話,很有感觸。韓鳳香認為,作為新農人要做智慧農業的先行先試者,了解智慧農業,并熟練掌握相關技術和設備的運用,才能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村總人口逐漸減少,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也不斷提升。采訪中,多位新農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村里的農戶大多都是50到60歲左右。奔波在鄉村和農田間,近年來,新農人漸漸切實體會到,發展機械化、規模化、無人化的智慧農場,推廣用大數據分析等全新的耕作方式,勢在必行。
但當下有些地區,由于智能農機裝備的全面更換和智能化配套設施建設等投入相對較高,農村地塊分散、農民認識不足等因素的制約,智慧化農業推廣還有不小的難度。新農人期待,越來越多有學歷、懂技術的年輕人加入智慧農業領域,大家一起繪制智慧農業發展的新藍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