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鹽堿地里陣陣麥浪煥發生機
央視網消息:廣袤田野上,從耕、種、管到收,各式各樣的“中國造”農機大顯身手。國家統計局12月12日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而在糧食豐收的背后,離不開科技的力量,更高產的種子、更智能化的裝備、更高效的農藝,都在不斷涌現,也讓農業生產更加現代化。在今年豐收的1.3萬億斤糧食中,有不少都來自鹽堿地的貢獻。
山東省巨野縣甘莊村,就坐落在鹽堿地上,隆冬時節,土地上綠油油的麥田宛如綠毯。
而這樣的變化,靠得是對鹽堿地土壤的改造。技術人員將帶有孔隙的管道鋪設在地下,灌溉或者降雨后,管道上層的鹽分就會溶于水,緊接著匯入管道,通過管道流出這片土地帶走鹽分。現在,甘莊村的土壤鹽分從6‰降到了3‰以下,適應了糧食作物的生長。
僅僅“改土”還不夠,為了挖掘鹽堿地的潛力,很多地方在“改種”上尋找突破。
在山東省無棣縣小泊頭鎮,眼前這片2000多畝的鹽堿地,小麥長勢良好,靠的就是改良小麥耐鹽堿品種。而這些種子,都是村里從山東省種子總站50個耐鹽堿小麥品種中海選出來的。
今年8月,山東首個耐鹽堿彩甜糯玉米品種正式誕生于濱州市無棣縣,經專家組測產,鮮穗畝產量為1333.4公斤。而為了培育出這顆能在鹽堿地上高產的玉米種子,遠在200公里之外的山東省農科院里,劉霞和她的科研團隊付出了整整十年時間。
十年磨一劍,而在全國,科研人員培育的950個區域適應性更強的品種,讓每一塊耕地都有了適應自己的種子。今年夏收和秋收時節,鹽堿地里的陣陣麥浪、顆粒飽滿的玉米,就是對農業科技人員的最好致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