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長時間發熱腹痛原因竟是食魚生引起
小麗今年13歲,是個妥妥的“學霸”,但最近她不得不缺課,因為長時間的發熱及反復腹痛。經過佛山婦幼保健院兒科診治,發現導致她發熱腹痛的原因竟然是寄生蟲!或許是因為小麗曾經進食過魚生引起。
近日,小麗在家長的陪伴下,來到佛山婦幼保健院兒科就診。經初步詢問病史及完成相關檢查后,小麗被收入兒童感染科住院治療。在進一步了解小麗病史的過程中,小麗媽媽提供了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小麗生病前曾經進食過魚生,這引起了??漆t生們的注意。
經過詳細檢查之后,發現小麗化驗指標有膽汁淤積表現,肝臟核磁共振檢查提示肝臟、脾臟有異常信號影,膽囊腔及膽囊管近端條狀異常信號,綜合小麗有反復發熱、腹痛,以及化驗檢查,考慮是急性膽管炎引起的發熱、腹痛。
為什么會發生急性膽管炎呢?醫生發現小麗血液中裂頭蚴及豬囊尾蚴的抗體結果呈陽性。為進一步確診,通過反復在大便中找寄生蟲蟲卵,最終在大便檢查中發現了肝吸蟲蟲卵,導致小麗反復腹痛和發熱的元兇終于曝光:多種寄生蟲感染!隨后在排除眼部、腦部寄生蟲感染后,經過規范的驅蟲、護肝、利膽等綜合治療,小麗康復重返校園,目前繼續在兒科肝病門診隨訪中。
據佛山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介紹,寄生蟲是在宿主或寄主體內或附著于體外以獲取維持其生存、發育或者繁殖所需營養的一種生物,可作為病原體,也可作為媒介傳播疾病。寄生蟲病是小兒時期較為常見的多發病,對小兒危害大,重者可致生長發育障礙。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華支睪吸蟲、鉤蟲、兒童蟯蟲感染率較高。
如何避免寄生蟲感染?
哪些表現提示小朋友可能存在寄生蟲感染?據醫生介紹,兒童起病前曾有進食生肉等不潔飲食史;有惡心、厭食、腹痛、發熱、頭暈、頭痛、蕁麻疹等全身癥狀;排便時可見白色節片排出;身體部位出現可緩慢移行的小結節;血常規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癥狀,都提示可能感染寄生蟲。
如何避免寄生蟲感染呢?首先是避免攝入未煮熟的肉類、魚類或受污染的蔬菜、谷類,不飲用生水。其次食用、處理食物前以及如廁、接觸動物后用肥皂和水洗手。避免不良習俗,不用生肉類貼敷皮膚、傷口。醫生提醒廣大家長,如懷疑孩子存在寄生蟲感染,應及時就醫,而不要自行口服驅蟲藥治療,以免耽誤病情。(全媒體記者高敏華 通訊員張秋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