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類高校思政課要著力破解三大問題
行業類高校一直承擔著為國民經濟主戰場輸送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往往將“領軍”“領導”“報國”“工程”“情懷”等關鍵詞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強調專業培養與社會責任、行業發展、國家需要的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更應當服務于行業人才培養。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割裂、自說自話的現象仍然存在。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破解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更好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行業類高等教育中的鑄魂育人作用,切實保證行業類人才培養的政治立場和思想導向,成為行業類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核心任務。
在課程設計層面,要以行業優勢推動思政課特色化發展,破解“千校一面、萬人同語”的現實困境。行業類高校思政課應當在嚴格遵守教育部相關統一性規范的前提下,結合學校定位和學生實際,打造具有行業特色的思政課教學體系,不斷提高課程設計的精準性和針對性。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著力打造“一體兩翼”的思政課程體系,以思政必修課為“主體”,將北航的紅色基因、空天情懷、人物故事融入思政課教學;以專題思政課為其中“一翼”,開發“大國戰‘疫’”“百年變局與青年使命”“科技創新與強國使命”等專題思政課,組織思政課教師面向全校學生開展系列宣講;以思政選修課為另外“一翼”,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兩個強國”建設等內容,開設“人工智能倫理”等系列思政選修課,以前沿問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在課程內容層面,要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破解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在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行業類高校思政課也應當將行業元素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實現“專業課講出思政味、思政課講出專業情”,最大程度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課教師要以行業發展的篳路藍縷講述中國道路,以行業領域的輝煌成就堅定四個自信,以行業英模的感人事跡引領青春夢想,以行業前沿的重大問題激發創新擔當。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例,以行業人物的人生選擇闡釋“人生意義”,培育“小我融入大我”的積極人生觀;以偉人青春故事映照當代青年的青春體驗,堅定崇高遠大的“理想信念”;以行業精神講述“中國精神”,闡釋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統一;以相關專業的朋輩榜樣昭示奮斗方向,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行業模范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闡釋“家庭美德”“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的關系;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與專業發展和職業成長相關的法律法規,樹立“法治思維”。
在課程團隊層面,要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破解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平行而不相交”的問題。要糾正“重智育輕德育”的錯誤導向、“思政教育僅僅是思政課或者學生工作任務”的狹隘觀念、“專業課的重點僅僅是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片面認識,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各大行業類高校的紅色基因,強化價值引領對于創新創造的引領作用,使師生勇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強國使命。加強組織領導和頂層設計,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思政工作+社會實踐”的“大思政”格局,不斷加強思政課建設的全校協同機制。建立覆蓋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與學生工作教師的集體備課平臺,找準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在內容上的“契合點”。邀請學生工作、心理咨詢等方面的教師參加思政課集體備課,通過針對性地了解和評估思政教育實效,實現專業融入、精準思政、溝通心靈、啟智潤心的教學效果。探索由學生工作部門管理、專業導師與思政導師聯合指導的學生社會實踐“雙導師制”,實現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聯合指導學生把握“國之大者”,提高服務國家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我們從未如此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另一方面,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期遇到現在這么多的挑戰和困難。高校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而是意識形態斗爭和爭奪青年的前沿陣地。尤其是行業類高校,更是承擔著培養一流行業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既要弘揚學校自身辦學傳統和育人優勢,又要樹立敏銳的大時代觀,把握人才培養的未來要求和發展趨勢,以前瞻性的眼光和舉措,持續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和特色化建設,通過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打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善于把握歷史和時代的發展方向,善于把握社會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從而堅定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付麗莎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昂然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