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流灣區 開創澳門美好未來
【濠江快評】
作者:盛力(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和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澳門融入大灣區發展提供了重要政策空間和戰略機遇。澳門通過參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發開放的創新治理實踐,助力實現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光明目標。
創新引領
探索灣區融合新路徑
突破體制機制差異,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是粵港澳地區未來發展融合的方向。澳門與大灣區各市建立了密切合作的關系,設立融入國家發展工作委員會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工作小組,不斷推動區域合作機制優化創新。
“橫琴方案”出臺后,參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成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步。澳門積極參與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參與籌備組建合作區管理機構,加快構建開放共享、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推動合作區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的新階段。同時,在合作區內探索推進“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分線管理政策,粵澳雙方合作為要素跨境流動掃清障礙,逐步推動合作區打造成為與全球自由貿易港接軌的開放最高形態。利用“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以及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之間“超級聯系人”的獨特角色,澳門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粵澳深度合作區的過程中,積極參與“一攬子”綜合性改革試驗,不斷推進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探索,為大灣區深度合作和制度融合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進一步探索制度融合和創新的新路徑。
經濟互聯
同享對外開放新機遇
澳門與內地的經濟交流合作日益緊密,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重要平臺,澳門正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濟互聯和深度融合。
澳門通過參與合作區產業建設,助力打通經濟要素流通,促進相關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推動了澳門產業轉型和大灣區經濟互聯,有助于滿足服務國家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以中醫藥為例,澳門特區政府近年來高度重視中醫藥產業發展,不斷優化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路徑,致力與內地中醫藥企業在不同層次的融資與合作。憑借大灣區內完備的生產網絡和巨量消費市場,澳門正推進世界一流中醫藥生產基地和創新高地的建設。
在科技創新方面,澳門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推動多個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國家級和省級科技創新平臺落地橫琴,助力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促成雙方優勢互補、產業協同,輻射帶動了珠江西岸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助于彌合珠江東西兩岸的發展落差,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隨著以合作區為載體的制度型開放探索的步伐不斷加快,一系列引領性、包容性制度開放體系正在形成,有力推進灣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構建和“一國兩制”的新實踐。
民生融合
共建宜居宜業生活圈
面對粵港澳三地民生保障方面的銜接問題,澳門在總體方案的政策框架下,在不斷探索優化粵澳創新合作機制的同時,持續推動各項民生政策措施的落實,共促合作區民商事規則銜接,有序推進各項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效對接。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營造趨同澳門的新家園環境、滿足澳門居民擴大生活就業空間的需求,是粵澳推動民生深度合作的重要著力點。其中,橫琴“澳門新街坊”作為融合優質居住空間、衛生以及社會服務等多功能的綜合民生工程,預計將為約一萬名澳門居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空間。該項目圍繞跨境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險等領域的政策銜接和制度設計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系統性的探索工作,為粵港澳民生領域的加速融合提供了先行經驗。
在就業方面,澳門特區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推動澳門青年前往大灣區創業創新,發揮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一批優質服務平臺的作用,推動跨境執業資格互認,通過“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等促進澳門與大灣區青年在創業創新領域的對接和合作。
此外,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和青茂口岸相繼開通,進一步便利了粵澳人員車輛往來。澳門陸路交通規劃計劃融入內地交通網絡,澳門輕軌橫琴線、合作區與國家高鐵網及大灣區各城市軌道線網聯通建設正在展開。粵澳正全力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民生服務軟對接,推動高水平共建互融互通、和諧宜居的灣區優質生活圈。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體現了中央對澳門長遠發展和民生改善的有力支持,為澳門未來的多元發展拓展了新空間、注入了新動能、提供了新機遇。依托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和“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澳門將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繼續為加快形成規則銜接、標準對接、理念認同、環境趨同的大灣區共同體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