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
作者:劉建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現場觀摩了思政課教學并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并要求思政課教師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那么,如果理解“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這一嶄新命題及其意義呢?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的這一論述,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首次明確提出并論述“思政課的本質”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從理論上說,它深化了人們對思政課性質和功能的認識,并打開了關于思政課本質的學術研究新領域。從實踐上說,它對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改革發展具有指導作用。因為只有把握了思政課的本質,才能掌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規律,從而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對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的提法,我們要結合理論背景和具體語境來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從理論上講,“思政課的本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政治本質,二是教育教學本質。從前者來說,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本質是鑄魂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后者來說,思政課是一個教書育人的過程,其本質是講道理,從思想理論上促進學生成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本質的論述是全面的,包含著上述兩個基本方面。其中,關于思政課的社會政治本質,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已經作出多次論述和強調,只是沒有明確使用“本質”概念而已。這次是在中國人民大學觀摩思政課教學時在教學語境中著重談思政課教學的本質。我們要聯系總書記近年來關于思政課本質的全面論述來全面把握思政課的本質。
本質相對于現象而言,是對現象把握的超越。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就其現象層面而言具有多樣性表現,既有教學過程諸環節的呈現,又有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性顯現,以及教師個性風格的多樣化展現等。這些多樣性無疑是十分重要的,表明思政課內涵豐富、多姿多彩。但同時也要注意,對思政課教學的把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刻認識不論思政課教學可以呈現出多少種現象形態,都不能偏離其本質規定即講道理。如果夸大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某一個因素或方面,如果直接把某一重要現象當作本質來看待,就可能離開思政課的本質,違背思政課的初衷。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教學的本質是講道理”的論斷,包含著對思政課理論屬性的認定,也包含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理性的信心。學校思政課特別是高校思政課,具有突出的理論屬性,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這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且包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還包括我們黨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所指導的關于社會和人生的各種內容。這些課程內容當然有突出的政治屬性,但不是就政治談政治,而是具有理論性和學理性,是科學真理。我們相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相信馬克思主義道理是能夠說服人和征服人的。從根本上說,只要我們把道理講好,能夠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魅力,就一定能為當代大學生所接受。如果沒有這種理論自信,就不敢說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
在“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的表述中,也包括著對教師和學生的信任。一方面是對教師的信任和期望,因為他們是講道理的主體,是他們在講道理。這里集中體現著教師的主導性,表明我們黨相信這支思政課教師隊伍,認為廣大思政課教師不論是在人格人品方面,還是在知識見識方面,都是有資格講道理的,而且是能夠把道理講好的。對思政課教師的這種信任同時也是一種鞭策,激勵著他們加強自我修養,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學的真理魅力。另一方面,這一重要論述中也包括著對學生的信任。相信廣大青少年,特別是當今大學生是聽道理、懂道理并能明辨是非的。他們雖然有時會任性,有時會偏激,以及心智上不完全成熟和缺少社會經驗,但從根本上講他們都是健全而理智的人,是能夠明白道理和辨別道理的人。相信他們只要真正明白了思政課的道理,就一定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當然,這里的道理不僅是關于“為什么”的道理,還包括“怎樣做”的道理,以促進學生在內化于心的同時做到外化于行,實現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在這一重要論斷中,還包含著一個深層的人性假設,即理性主義人性假設。只有假設所有的人都有其理性并能進行理性溝通,才有講道理和聽道理的問題。當然,馬克思主義的理性人假設,不是抽象的理性人,而是社會的理性人。其認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人的社會本質中,包含理性因素在內,而且所謂理性也不只是個人理性,更是社會的理性。社會理性會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進步。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能夠聽說理、懂道理、明事理的。這是一種樂觀進步的人性假設,為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思政課教育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撐。
在思政課教學中要把握和處理好情與理的關系。思政課作為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本身包含著情感傾向,而不是所謂“價值中立”,也不是知識技能的傳授。因此,不論是思政課的內容,還是思政課教師的態度,都是“有情”的。“以情感人”是思政課很重要的使命和職責。特別是對于中小學思政課來講,更是如此。但對學校思政課來說,以情感人并不代表教學的本質,而以理服人、講道理才是本質所在。特別是對高校思政課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學校”與“家庭”不同,如果說在家里應該多講感情,那么在學校里則應該更加強調講道理。而且,我們這里所說的“感情”不只是個人感情,更是指一種公共感情,即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愛等。而這種公共感情本身是包含著道理的,它是一種集體主義的道理。如果不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就很難僅憑個人感覺和自發感情而形成理智而成熟的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感情。中國人常講情理結合,這是十分正確的,但情與理的結合應該有主有次,如果說在家庭里二者的結合是以情為主,那么在學校思政課中則是以理為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