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貧主戰場”到“發展新高地” 看貴州勇闖新路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減貧人數和易地扶貧搬遷人數全國最多!”在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役中,貴州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92萬人搬出大山!黔山貴水不再是窮山惡水,千百年來無數代貴州人的心愿終于在新時代實現。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希望貴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
從擺脫貧困落后到建設發展高地,貴州的前路并不平坦。但在“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激勵下,貴州人勇闖新路,正在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新境界:脫貧攻堅打開發展格局
貴州翻過了貧困的大山,決勝脫貧攻堅,意義遠不止消除貧困本身,更重要的是為發展蓄積了力量。
“哪怕失敗一百次,也不能死守舊攤子!”“老愚公”畢節市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為了搬走貧困這座大山,帶領群眾植樹造林,恢復生態,海雀村從靠吃救濟糧變成林茂糧豐的小康村。
老支書走了,可他留下的萬畝華山松不僅成了水庫、糧庫、錢庫,更成了碳庫。海雀村作為貴州省的試點,50戶人家參與了單株碳匯項目,每戶450棵樹,每棵樹3元,每年就能帶來67500元的收入。而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2022年2月15日,畢節市畢綠生態綠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彭驍拿到了全省第一張“森林碳票”,一個多月后,他用這張碳票成功融資500萬元。林業碳匯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的新路徑正在推動生態資源要素化,生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脫貧攻堅栽的樹,鄉村振興能乘涼。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堅定踐行生態優先理念,大力植樹造林,2021年森林覆蓋率達62.12%。貴州省綠色經濟占比達45%,林下經濟發展面積達2800萬畝,林業產業總產值達3719億元,未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綠色銀行”還將插上金融的翅膀。
8000多公里高速公路、20多萬公里各級公路鋪張在17.6萬平方公里的群山之中,山地省建起了“高速平原”。從“縣縣通高速”到“組組通硬化路”,“十三五”期間貴州省完成交通投資7258億元,是“十一五”與“十二五”投資總和的1.3倍,沿線受益群眾1200萬人,帶動3000多個村寨發展鄉村旅游。
從2011年到2021年,貴州平均經濟增速9.7%,連續5年增速全國前三,經濟體量接近2萬億元,為脫貧之后的接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動力:“四新四化”提升發展質量
脫貧攻堅為貴州迎來了“黃金十年”高速發展期。然而,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也意味著貴州必須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2021年4月,貴州省委確定了“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的“四新四化”發展目標。
“看云識天氣,看花會種地!”在貴州六盤水的中箐村,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博士李世瑤說,“我們村周邊森林里有許多野生杜鵑花,說明土壤呈微酸性,這正是草莓喜愛的土質。”
大田就是李世瑤的草莓實驗室,從1個大棚發展到如今的51個大棚、11項新品種的種植和技術推廣,參與分紅的群眾超千人。他的六盤水山海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見證著山地高效生態農業在貴州的發展,也讓人看到農業現代化為貴州農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入。
載人航天飛船和斜拉索橋,看似不相干的兩個領域卻都在使用貴州鋼繩集團的產品。從細如蛛網的太空鋼絲,到“中國天眼”的巨型索網構件;從港珠澳大橋沉管吊裝的超級工程,到世界最高的北盤江大橋,這個位于革命老區遵義的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能生產世界鋼繩行業的高、精、尖、奇、特、難產品,還主持制定了國際、國家、行業標準50多項。
貴州鋼繩集團橋梁纜索技術負責人駱治安說:“隨著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深入融合,我們擁有越來越多別人搶不走的市場。”
新型工業化在貴州蓬勃生長: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每年以30%以上的增速強勢崛起;吉利汽車等企業不斷擴大產能,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貴州不斷加長變強;以茶葉、食用菌、蔬菜等為代表的生態特色食品產業迅速擴張,兩年就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97家。
截至2021年年末,貴州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是2011年年末的2.1倍、企業資產是2011年年末的2.5倍;2017年至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9.2%,超過全國平均3個百分點;2021年十大重點工業產業總產值突破1.5億元。
新使命:“四區一高地”探索發展路徑
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貴州如何贏得下一個發展的“黃金十年”?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明確賦予貴州“四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即:西部大開發綜合改革示范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和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華為、騰訊、阿里巴巴、蘋果,以及中國移動等三大運營商紛紛將數據儲存和云計算中心選擇在貴州,這座名副其實的“中國機房”擔負起國家“東數西算”的重任。作為第一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已擁有5000多家互聯網企業,大型數據中心25個,形成了存算一體的數據中心發展格局。
東西幫扶在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中不斷升級。黔西市和增城區聚焦“東部企業+黔西資源”“東部市場+黔西產品”“東部總部+黔西基地”“東部研發+黔西制造”的“4+”模式,將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融合起來。
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貴州連續獲得“優秀”等次;在全國第三次石漠化調查中,貴州石漠化減少規模和幅度均居全國第一;貴州中心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8%,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1%,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貴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目標。
曾經貧困的貴州,在新時代擔負起了為西部改革發展探路的新使命。這片多彩的土地有了新目標,在中國發展的版圖上有了新定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